权照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32章 安史之乱,老郭的表演舞台,历史排行榜,万朝皇帝卷起来了,权照,舍兔文学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视频继续直播,

“天宝十四年(公元755年)农历十一月初九日深夜,

平卢、范阳、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,

联合同罗、奚、契丹、室韦、突厥等胡兵组成十五万大军(号称二十万),

催动渔阳鼙鼓,

掀起了震动史册的‘安史之乱’!

天下承平日久,

百姓累世未经兵灾。

因此,当他们看到叛军那‘烟尘千里、鼓噪震地’的威势时,

顿时便吓得六神无主、心胆俱裂。

沿途地方官或望风而降,或挂冠远遁,或被叛军擒杀,

无一能对安禄山的兵锋造成一丝有效的迟滞。

焦头烂额的老皇帝李隆基,

急忙发布勤王诏书,命令各地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叛军攻入长安。”

“在此危急关头,

由于曾经长期负责北疆防务,

所以已年近六十岁的郭子仪被紧急召回。

他被朝廷任命为代理朔方节度使,负责从东面袭击叛军的侧翼。

这位本已退居二线的老同志,

竟然因此迎来了他‘挽狂澜于既倒、扶大厦之将倾’的开挂时刻!”

“提到‘安史之乱’,不得不再多提两句。

‘安史之乱’源于唐玄宗李隆基对杨贵妃的专宠,对奸臣的信任,以及对朝政的忽视,结果导致了大唐朝廷的腐败。

而唐玄宗李隆基又在边镇设立了十个节度使,

总兵力近五十万,

但中央禁军却仅有十余万人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

节度使逐渐获得了行政和财政权力,

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,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。”

“在安禄山造反之前,

皇太子和宰相,其实都已察觉到安禄山有造反的苗头。

杨国忠(算是干了一件人事)多次上疏揭示安禄山的野心,

这使得唐玄宗李隆基,也终于开始感到不安。

为了试探安禄山的真实意图,

杨国忠向李隆基建议召其进京,认为如果他有意造反,就会因心虚而不敢前来;

反之,如果他心怀坦荡,就一定会应邀前来。

李隆基采纳了这个建议,下旨召见安禄山。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
修仙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今天宫主和他道侣散伙了吗

有狐千岁

猎仙

落日蔷薇